春夏秋冬的成语故事
拼音chūn xià qiū dōng
基本解释指四季或一年。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只见绿一团,红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万卉千花,尽皆铺缀。”
暂未找到成语春夏秋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春夏秋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叶报秋 | 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
一叶知秋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叶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一场春梦 | 唐 卢延让《哭李郢端公》:“诗侣酒徒销散尽,一场春梦越王城。” |
一字千秋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
一室生春 |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南朝梁 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一日三秋 | 南朝 梁 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万代千秋 | 晋·无名氏《平西将军周处碑》:“书方易折,家揭难留,镌兹幽在,万代千秋。” |
万古千秋 | 唐 周朴《望中怀古》:“齐心楼上望浮云,万古千秋空姓名。” |
万古长春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
万岁千秋 | 《战国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
万载千秋 | 明 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
三冬二夏 | |
不知春秋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临去秋波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
丽藻春葩 | 唐 冯贽《云仙杂记 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
九十春光 | 五代·南唐·陈陶《春归去》:“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
五冬六夏 | 魏巍《山雨》:“不论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在那儿放哨。” |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们只管打鱼营生,学得他们过一日也好!” |
兼葭秋水 | 《诗经·秦风·蒹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
冬扇夏炉 | 东汉 王充《论衡 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
冬日可爱 | 左丘明《左传 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
冬日夏云 | 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
冬温夏凊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辰省。” |
冬温夏清 | 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