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涤瑕蹈隙涤瑕蹈隙的故事

涤瑕蹈隙的成语故事


拼音dí xiá dǎo xì

基本解释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涤瑕蹈隙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涤瑕蹈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不虞之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
乘敌之隙毛泽东《论持久战》:“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乘虚蹈隙《老残游记》第十回:“黄龙举起磬击子来,在磬上铿铿锵锵的乱击,协律谐声,乘虚蹈隙。”
乘间伺隙宋·王谠《唐语林·言语》:“或恐诸王公主,谒见频频,乘间伺隙;复恐女谒用事,臣下阴谋。”
乘间投隙宋·辛弃疾《九议之一》:“然而特怵于天下之士不乐于吾之说,故切切然议之,遂使小人乘间投隙,持一偏可喜之论以媒己私利。”
乘间抵隙清·黄遵宪《驳革命书》:“于是浮浪之士,失职这徒,乘间抵隙。”
乘隙捣虚金·王若虚《送王士衡赴举序》:“恐乘隙捣虚,瑕者毕坚,而胜负之势未可料也。”
乘隙而入明 刘基《郁离子 麋虎》:“间不自入,乘隙而入。”
伺瑕导蠙
伺瑕导隙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日本必欲取之者,非报德也,非助英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伺瑕抵蠙
伺瑕抵隙孙中山《自传》:“习于旧污者,视民主政治为仇雠,伺瑕抵隙,思中伤之为快。”
偶变投隙宋·秦观《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
再蹈覆辙郭沫若《抱箭集·第二辑·曼陀罗华》:“这也是一种经验呢,我们都是年青人,将来还有生育的机会,我们可以不再蹈覆辙了。”
凶终隙未
凶终隙末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丹传》:“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凿空投隙《新唐书·酷吏传序》:“推劾之吏,以嶮责痛诋为功,凿空投隙,相矜以残。”
匿瑕含垢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发奋蹈厉邹韬奋《萍踪寄语》:“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发奋蹈厉,艰苦备尝,为的是这件事。”
发扬蹈励明·唐顺之《寄赵浚谷》:“至若老吕,以鹰扬称,以发扬蹈励称,未免露出将才气象,此老吕不及老伊处也。”
发扬蹈厉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
可乘之隙宋 晁补之《上皇帝论北事书》:“当是时,皆有可乘之隙,而中国不取。”
含垢匿瑕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含垢弃瑕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况当今陛下在宥四海,与人为天,特降含垢弃瑕之书,且授随才任能之柄于阁下。”
含垢藏瑕《世说新语·德行》“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
含瑕积垢明·唐顺之《与郭似庵巡按书》:“况仆含瑕积垢以此终世,惟应躬耕灌园,矢沟壑之志,保桑榆之路,补东隅之失,庶几不诒田夫野人讪笑。”
吹毛取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呵,吹毛取瑕,次骨为戾。”
吹毛求瑕《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擿抉细微,吹毛求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