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艺绝伦的成语故事
拼音sè yì jué lún
基本解释色艺:容貌和技艺;伦:同类。容貌和技艺超群拔俗,在同类中绝无仅有。
出处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师师无所归,有倡籍李姥者,收养之。比长,色艺绝伦,遂名冠诸坊曲。”
暂未找到成语色艺绝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色艺绝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十八般武艺 | 元 白朴《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
一路货色 | 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叫我看,一进了他们这个大染缸,就全变成一路货色了。” |
三绝韦编 |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
下气怡色 |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不伦不类 | 明 吴炳《疗妒羹 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
不动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不绝于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
不绝如发 | 东汉 班固《汉书 燕刺王刘旦传》:“先日诸吕阴谋大逆,刘氏不绝如发。” |
不绝如带 |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 |
不绝如线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
不绝如缕 | 宋 苏轼《前赤壁赋》:“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
不绝若线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
不露声色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不露形色 | |
不露神色 | 老舍《老张的哲学》:“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
不露辞色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
与世隔绝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跪拜,望陛下优容之。” |
丢眉弄色 |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我才说道恕生面少拜识,他做多少丢眉弄色。” |
严词厉色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
严词拒绝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同时老段又借题发挥,要求黎元洪总统解散国会,黎严词拒绝之。” |
丧伦败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此亦系理数应然;只因你前生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
举世无伦 | 唐·白居易《画竹歌序》:“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世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 |
举鼎绝脰 |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于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
举鼎绝膑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
义形于色 |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义断恩绝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离别,可怜是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 |
乍毛变色 | |
了无惧色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戚颜色不变,了无惧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