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若悬河的成语故事
拼音biàn ruò xuán hé
基本解释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出处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暂未找到成语辨若悬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辨若悬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虎不河 |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三兽渡河 |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三豕涉河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
三豕渡河 | 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 |
不到黄河心不死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
不废江河 | 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不绝若线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
不辨真伪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
不辨菽粟 | 清 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
不辨菽麦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
不辨龙蛇 |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 《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
临河欲鱼 | 《文子·上德》:“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织网。” |
临河羡鱼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 《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
举国若狂 | 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
举棋若定 | 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
举止自若 | 《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
举重若轻 | 清 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久悬不决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59回:“及乎最近曹锟、吴佩孚加兵于东南,则久悬不决之金佛郎案即决定成立。” |
九江八河 | 《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
习惯若自然 |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
习若自然 | 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井水不犯河水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
交淡若水 | 《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亲若手足 | 《金史·谢库德》:“欢都、冶诃及劾者、拔达、盆纳五人者,不离左右,亲若手足,元勋之最著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