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察秋毫的成语故事
拼音wēi chá qiū háo
基本解释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夫照镜子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暂未找到成语微察秋毫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微察秋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丝一毫 | 宋 欧阳修《会圣宫颂》:“而往惟寅,一毫一丝,给以县官,无取于民。” |
一分一毫 | 朱自清《给亡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
一厘一毫 | 宋·朱熹《奏巡历婺衢救荒事件状》:“常山、开化系灾伤极重去处,而常山所放仅及一分六厘有奇;而开化又止一厘一毫而已。” |
一叶报秋 | 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
一叶知秋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叶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一字千秋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
一日三秋 | 南朝 梁 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一毫不取 | 宋·洪迈《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非其义一毫不取。” |
一毫不差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纵然是一个模子铸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个瘢儿,少个蒂儿,却怎么这等一毫不差。” |
一毫不染 | 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
一毫不苟 |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断断是再来人,一毫不苟,一丝不挂,诚然而来,诚然而往。” |
一毫千里 | 语出《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 |
一芹之微 | 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与郑堂邑书》:“一芹之微,聊申鄙忱,并祈哂纳。” |
万代千秋 | 晋·无名氏《平西将军周处碑》:“书方易折,家揭难留,镌兹幽在,万代千秋。” |
万古千秋 | 唐 周朴《望中怀古》:“齐心楼上望浮云,万古千秋空姓名。” |
万岁千秋 | 《战国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
万载千秋 | 明 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
不失毫厘 | 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 |
不差毫厘 | 宋 李昉《太平广记》第158卷引《玉堂闲话 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
不差毫发 | 唐 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 |
不爽毫发 | 《明史 王琼传》:“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
不知春秋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丝毫不爽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建康保宁光誉禅师》:“密远化机,丝毫不爽。” |
临去秋波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
九牛一毫 | 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
习焉不察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