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高挑儿的成语故事
拼音xì gāo tiǎo ér
基本解释形容身材又瘦又高。
出处老舍《<牛天赐传>广告》:“可是我生把我的脖子吊起来,以便成个细高挑儿,身长七尺有余,趁早不用费这个事。”
暂未找到成语细高挑儿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细高挑儿)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丁点儿 |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写文章也微微懂得一点苦甘冷暖,结果只有‘一丁点儿’的知。” |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一条线儿拴两蚂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因为咱们俩是一条线儿拴两蚂蚱,飞不了我,蹦不了你的。” |
一股脑儿 | 曾朴《孽海花》第16回:“心中不知道是盐是醋是糖是姜,一股脑儿都倒翻了。” |
一面儿理 | |
一高二低 | 路遥《人生》上篇第二章:“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的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 |
七高八低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独自一个,在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脚绊一脚的望前走去。” |
万丈高楼从地起 | 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沈从文《虎雏再遇记》:“他记得一句格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因此永远能用起码名分在军队里混。” |
不分高下 | |
不护细行 | 语出《书 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主。” |
不拘细节 | 《旧唐书 文苑传中 元万顷》:“万顷属文敏速,然性疏旷,不拘细节,无儒者之风。” |
不拘细行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庚即送直,然后得还,经此数四”刘孝标注引《中兴书》:“峤有俊朗之目而不拘细行。” |
不挑之祖 | 清 宋育人《三堂诗品》:“高适达夫七古,与岑一骨,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挑之祖。” |
不敢高攀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二 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
不矜细行 | 语出《书 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
不知天高地厚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 |
不知底细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7回:“我也不知底细。” |
不知高下 | 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谢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话儿敢说幺?” |
不知高低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
不识高低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
不遗巨细 | 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
东山高卧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丢下耙儿弄扫帚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7回:“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耙儿弄扫帚’。” |
严师出高徒 | |
乘高决水 | 宋·司马光《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诚能行此二者……后日之政,如顺风吹毛,乘高决水,可以不劳而成功者。” |
乞儿乘车 |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注引《世语》:“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 |
乞儿暴富 | 明·袁宏道《瓶史·器具》:“然寒微之士,无从致此,但得宣、成等窑磁瓶各一二枚,亦可谓乞儿暴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