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和好的成语故事
拼音qín sè hé hǎo
基本解释比喻夫妇情深和美。亦作“琴瑟静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琴瑟和同”、“琴瑟和调”。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孙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一女。十余年从无角口之事。”
暂未找到成语琴瑟和好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琴瑟和好)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倡一和 | 《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
一倡百和 | 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 胡公去狐》:“夜半,狐鸣后圃中,一倡百和。” |
一双两好 |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双两好。” |
一唱一和 | 宋 陈叔方《颖川语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 |
一唱众和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
一唱百和 | 曾朴《孽海花》第35回:“那也是承了乾、嘉极盛之后,不得不另辟蹊径,一唱百和,自然地成了一时风气了。” |
一团和气 | 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
一床两好 | 宋·曾慥《高摘漫录》:“一床两好世间无,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帘明点烛,试教菩萨看麻胡。” |
一无所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1回:“这些茶树都是家父自幼种的。家父一生一无所好,就只喜茶。” |
一琴一鹤 | 《宋史 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
一迎一和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杀人处,一迎一合。” |
丈二和尚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
三好两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
三好两歹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
三好二怯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
三杯和万事 |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上和下睦 |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 |
上好下甚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吴茂盛《驻京办》第11章:“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我而言,没成为好汉就不到长城。” |
不好不坏 | |
不好意思 | |
不干好事 | |
不怀好意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不知好歹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发武松出门。” |
不识好歹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
两头和番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5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
两面讨好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7章:“你是秘书长,在会上我听见你尽在那儿打圆场,两面讨好,到底是个什么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