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目捕雀
成语分析
基本解释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例子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2卷:“谚所谓‘掩目捕雀’。我却不见雀,不知雀却看见我。”
基础信息
拼音yǎn mù bǔ què
注音一ㄢˇ ㄇㄨˋ ㄅㄨˇ ㄑㄩㄝˋ
感情掩目捕雀是贬义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爱不释手(意思解释)
- 以柔克刚(意思解释)
- 步调一致(意思解释)
- 牵强附会(意思解释)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释)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释)
- 饮鸩止渴(意思解释)
- 破镜重圆(意思解释)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释)
- 无所不为(意思解释)
- 只争朝夕(意思解释)
- 克敌制胜(意思解释)
- 宾至如归(意思解释)
- 欢声雷动(意思解释)
- 与世长辞(意思解释)
- 安家落户(意思解释)
- 因循守旧(意思解释)
- 投机倒把(意思解释)
- 仗势欺人(意思解释)
- 大义灭亲(意思解释)
- 骄奢淫逸(意思解释)
- 面黄肌瘦(意思解释)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释)
- 谦谦君子(意思解释)
- 天府之国(意思解释)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释)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释)
- 品头论足(意思解释)
- 妻离子散(意思解释)
- 显山露水(意思解释)
※ 掩目捕雀的意思解释、掩目捕雀是什么意思由旧词语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一叶障目 |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一目之士 |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
一目了然 |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一目五行 | 犹一目十行。 |
一目十行 |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
一目数行 | 犹一目十行。 |
一重一掩 | 谓山峦重迭稠密。 |
万目睚眦 | 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
万目睽睽 |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
不堪入目 | 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丛雀渊鱼 |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东南雀飞 | 比喻夫妻分离。 |
东掩西遮 |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
东遮西掩 |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
两叶掩目 |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
为丛驱雀 | 丛:丛林;驱:赶。把雀赶到丛林。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 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同“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
举世瞩目 | 举:全;瞩目:注视。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举目千里 | 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
举目无亲 |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
举目皆是 | 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 |
举首戴目 | 举:抬起;戴目:仰视的样子。形容望着远处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
乱人耳目 |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