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易姓的成语故事
拼音gǎi míng yì xìng
基本解释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出处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创庵院,滥将无籍之徒收充,亦有逃军囚匠改名易姓,削发顶冠,人莫之识。”
暂未找到成语改名易姓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改名易姓)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举成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一字不易 | 《新唐书 文艺传中 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
一定不易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
一成不易 | 《明史·历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几符合。故不能为一成不易之法也。” |
一改故辙 | |
一文不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一文莫名 | 巴金《谈<憩园>》:“不过我虽然一文莫名靠稿费生活,却不能不说自己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会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个杨老三的故事。”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一钱不名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
万世不易 | |
三写易字 |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
不务空名 | 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
不可名状 | 晋 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
不可名貌 | 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
不可移易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有所定,则知其理之确然如是,一定则不可移易,任是千劲万劲,也动摇他不得。” |
不名一文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不名一格 | 清钱泳《履园丛话 收藏 元》:“有元一代画家,全讲气韵,不名一格,实能超出唐、宋人刻画之习。” |
不名一钱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不改其乐 |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
不易一字 | 《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不易之典 | 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
不易之论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执笔,则是不易之论。” |
东西易面 | 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
中外驰名 |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驰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调》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改做‘倾城名士两相欢’了。” |
临敌易将 | 《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
举世闻名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
久负盛名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鉴赏方面的久负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国营公司的,成为国家干部。” |
久闻大名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