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遗迹谈虚遗迹谈虚的故事

遗迹谈虚的成语故事


拼音yí jì tán xū

基本解释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

出处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韩愈)之学则可,无退之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并可赧矣。”


暂未找到成语遗迹谈虚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遗迹谈虚)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契讷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代谈宗《晋书·潘京传》:“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宗。”
一览无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一钱不落虚空地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一面虚词《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一饭三遗矢
万口一谈《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三盈三虚汉·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出。”
不值一谈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但对胡雪岩来说,这数目太小了,不值一谈,所以乌先生佯作不知,默然无语。”
不拘形迹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不根之谈清 沈涛《交翠轩笔记》第四卷:“扬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与死同音,乃改为喜。此不根之谈也。”
不留痕迹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
不知虚实《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不经之谈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不虚此行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幺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
不遗余力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不遗寸长《宋史 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不遗尺寸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但职司国课,其所以不遗尺寸者,亦将以尽瘁济其成法。”
不遗巨细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不遗馀力《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东谈西说鲁迅《书信集 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
中馈犹虚《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拾楚若拾遗。”
举无遗策《淮南子·主术训》:“万举而无遗策矣。”
举无遗算《晋书·袁蠸传》:“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
举止言谈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乐道遗荣唐·刘知畿《史通·品藻》:“盖以二子虽乐道遗荣,安贫守志,而拘忌名教,未免流俗也。”
乘虚以入明·刘基《春秋明经》:“宋卫间郑师之在外而乘虚以入其国。”